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明清之际桐城诗学宗白取向(2)

来源:北方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际桐城诗人不仅嗜好乐天诗,亦喜陶诗,因为白居易就“夙慕陶渊明为人”(《访陶公旧宅序》)。再加宗杜是其地一贯的传统,因而形成陶、杜、白兼宗

此际桐城诗人不仅嗜好乐天诗,亦喜陶诗,因为白居易就“夙慕陶渊明为人”(《访陶公旧宅序》)。再加宗杜是其地一贯的传统,因而形成陶、杜、白兼宗的风尚,如潘江“所嗜在长庆,其源自少陵……更思栗里翁,白社得师承”(10)赵襄国:《潘木厓招同吴无斋、恂庵两先生,陈问斋、左霜鹤、陈越楼、刘西麓、左橘亭诸子拈“大征”二字》其二,《龙眠风雅续集》卷一八,《龙眠风雅全编》(八),第3927~3928页。,即认为白诗近源于杜甫,远源在陶渊明。方文曾托人画“四壬子图”,以陶渊明居中,次杜甫,又次白居易,己则佝偻于三人之前。再如康熙年间诸生光标,“为诗有年矣,于古人性之所近,曰渊明,曰香山,曰放翁”(11)徐璈:《桐旧集》卷三三,丁卯(1927)九月原刻本影印。。他们将白居易看作陶渊明的继承者,因而在宗白的同时,也表现出对陶诗的浓厚兴趣。

桐城诗人的宗白倾向,与公安派比较接近,尤其是袁宗道,其所居之室,必以白苏名,见出对香山与东坡的尊崇。袁宏道亦视元、白、欧、苏与李、杜、班、马“雁行”(12)袁宏道:《冯琢庵师》,袁宏道撰、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校笺》卷二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80页。。不过在白、苏之间,袁宗道及公安派又更倾向于前者,正如小修所云:“伯修近日所欲同,而吾辈亦必欲其同之者,其尤在白乎,其尤在白乎!”(13)袁中道:《白苏斋记》,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34页。同时,袁宗道对陶渊明也流露出浓厚的兴趣,他虽说过“为白非所望,为陶谅难堪”,然而最终的旨趣则是“揣分得所处,将处陶白间”(14)袁宗道:《咏怀》,袁宗道撰、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页。。这种推崇,不仅仅在于两位先贤的生活态度,诗风也是他们心摹手追的所在。

桐城邻近公安,两地均宗白居易,其间是否有联系呢?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二者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诗学及学术交往。明末桐城吴应宾、吴用先叔侄同袁宗道的情谊最值得关注。吴应宾与袁宗道俱为万历十四年进士,同入庶常馆,散馆又俱授编修。二人曾就六根、六尘虚妄的问题有过讨论(15)袁宗道:《答编修吴尚之》,《白苏斋类集》卷一五,第202页;又:“吴尚之问:‘六尘虚妄,我知之矣,奈此目前山河大地何?’余曰:‘楞严经云:根尘同源。子知六尘之虚妄,而不知六根之虚妄,何也?’”《白苏斋类集》卷二一,第300页。;吴应宾归桐城时,袁宗道作诗赠之,道及此事云:“与君三载游燕市,方内共结烟霞侣。清夜焚香礼法王,临风挥麈谈玄理。君今拂衣归皖城,伊人遥在江水滨。一片素心向谁吐,三车疑义向谁论。”(16)袁宗道:《送吴尚之太史谒告归桐城》,《白苏斋类集》卷一,第2页。共同的兴趣激发二人产生默契的友情。吴用先为万历二十年进士,大概由于叔辈的原因,及对净土宗的膜拜,他与袁宗道亦情投意合,当吴氏归乡时,后者亦作诗送之,诗云:“都中与子别,携手复何时。匹马从兹去,双鱼慰所思。微风动宝树,朗月映花池。此地终同往,何当怨远离。”(17)袁宗道:《送吴体中归皖城,体中与余有净土之约,故诗中及之》,《白苏斋类集》卷三,第21页。其中可以见出他们深厚的情感。袁氏京中之室亦名“白苏”,则其诗学趣味为他人所熟知。桐城人士出于地域的自豪感而云袁氏兄弟“不能不以大雅尊”吴应宾(18)陈焯:《龙眠风雅序》,《龙眠风雅全编》(一)卷首,第7页。,其实二吴之诗有近于平易浅近一路者,如吴应宾《春日过体中城南素业登山子八首》其一云:“不浅登临兴,能寻丘壑盟。买山将入社,呼石与安名。窦引深深入,云扶恰恰行。清言谁举似?花下一声莺。”吴用先《秋影亭》云:“金风下一叶,月光不可扫。幽亭堪据梧,闲云过飞鸟。”(19)分别见《龙眠风雅初编》卷八、卷九,《龙眠风雅全编》(一),第268页、305页。以散句入诗,明白如话,风格近于白诗,同里姚康称吴应宾为“赤壁舟中苏学士,香山社里白尚书”(20)姚康:《祝吴客卿先生六十》,《龙眠风雅初编》卷二六,《龙眠风雅全编》(三),第952页。,以白、苏二人拟之,不难发现其性情及诗风与公安派的契合。

就姻亲关系而论,潘江之母为吴应宾从孙女,“高节博学”,著《松声阁集》等,“故先生之学,亦得于母教为多”,且吴应宾对潘氏之诗“尤啧啧异之”(21)《木厓先生传》,《木厓文集》卷末,《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9册,第622页。。潘江编《龙眠风雅初编》卷八收应宾诗七十余题一百余首,卷九收吴用先诗二十九题三十二首,可以见出其对外家的推崇之意。同样,桐城方、吴二氏亦有姻亲关系,方大任之子善庆娶吴应宾之侄道观之女(22)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69页。。也许正是在吴氏的影响下,桐城诗人于明末诗坛,时有批判七子派及竟陵派之言,潘江与方直之论诗时说:“钟谭固为非,王李未能是。”(23)潘江:《与方直之论诗》其一,《木厓集》卷四,第44页。但对遭受非议的公安派,却有袒护之嫌,方以智所云“徐袁换爪搔疴痒,竟陵寒瘦骄糠粃”(24)方以智:《与姜如须论诗》,《龙眠风雅初编》卷四三,《龙眠风雅全编》(四),第1692页。,相比之下,不免有扬公安抑竟陵之意。同时,他们论诗并不避忌“性灵”一词,也可窥出诗学渊源的些许端倪。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qikandaodu/2021/0217/653.html



上一篇:执子之手,与他“吵”到老
下一篇:因为热爱,无问西东

北方文学投稿 | 北方文学编辑部| 北方文学版面费 | 北方文学论文发表 | 北方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