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学》栏目设置[06/29]
- · 《北方文学》刊物宗旨[06/29]
- · 《北方文学》征稿要求[06/29]
- · 《北方文学》投稿方式[06/29]
北大荒传书 | 诗人赠书的故事(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聂鑫森是个很有名气的作家,也是个各种体裁都能写的全才作家。他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文联副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
聂鑫森是个很有名气的作家,也是个各种体裁都能写的全才作家。他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文联副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文化专著等50多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生于湖南湘潭。初中毕业后,在株洲市木材公司当过工人。改革开放以后,调《株洲日报》副刊部工作。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先后在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作家班学习后,仍回《株洲日报》工作。著有长篇小说《夫人党》《浪漫人生》;中短篇小说集《太平洋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奏》《爱的和弦与变奏》《镖头杨三》(英文版)《诱惑》《都市江湖》《生死一局》;诗歌集《地面与地底的开拓》、《他们脖子上挂着钥匙》;散文随笔集《旅游最佳选择》;以及《红楼梦性爱揭秘》《陈姓》《罗姓》等文化专著共25部。曾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以及“《北京文学》奖”等数十次,其中有小说、诗歌和散文。
牛汉先生在为洪波这本《独旅》撰写的序言中,对洪波和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洪波同志近作审美意向的变化与他生命价值的切实的体验是一致的。从《独旅》中大部分诗的内涵和显示出的新的艺术气韵,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赤诚的诗人没有回避现实人生和命运加予他的难题,其中有寂寞,有哀伤,也有悲愤,也有梦想,因为不论是人生的体验,还是诗的审美追求,都得到了生根的深化。”
庞壮国当年在北大荒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1968年,18岁的庞壮国从齐齐哈尔市来到龙门农场。这里曾经是一个劳改农场,四周环绕着森林。
在北大荒给邹静之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拔牙。用他自己的话讲,是一次不光彩的拔牙经历。为了在几乎累昏过去的时候,能休息两天。他决定把口里最里面的一颗好牙拔掉,牙科医生是进修过几天的女知青,给他打过麻药后20分钟,医生手里拿着凿子和锤子,在他的牙床上敲打翻撬,邹静之疼得大喊大叫。后来,她又在他嘴的周围扎了几根银针,疼痛缓解了许多。最后,医生累得满头大汗,把邹静之的牙冠像拆水泥墙一样拔了下来,牙根却永远留下。
庞壮国赠我《听猎人说》
我很早就看过聂鑫森的作品,知道他的大名。得到他签名的赠书,却是5年前的事。
邹静之向我们介绍了他当年下乡在北大荒的一些经历,我也对他这些年的剧本创作感兴趣。他又给我们讲了他从诗歌创作改为写剧本的经历。
翻开老友庞壮国的《听猎人说》,扉页上写着:赵国春雅正,庞壮国,一九九八年五月。
在亚布力采风这两天,我和洪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睿智和老练,也透露出独到和深刻,直到说到我们共同尊重的老师牛汉。牛汉老师对洪波是偏爱的,从他老人家为洪波两本书写的序言中就不难看出。
这本《独旅》是张洪波最早赠给我的书,也是我收藏的300多本作家签名赠书中,最早的几本之一。那一年我得到的赠书中,还有北大荒老作家平青、丁继松、郭力赠送给我的散文集。
当时,我在《九三报》编副刊,张洪波在《华北石油报》编副刊。两家企业报都在当时的《中国新闻年鉴》上有词条,我们两家报社的关系也和全国其他企业报一样,互相赠阅报纸。张洪波的作品产量比较高,经常给我们报社投稿,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一些来往。
那次他回到家后,当夜在日记里即兴写了一首《列车上遇小友刘凤国》的诗:“归家千里有知音,雪色酒馨伴昼昏。公时囿君余独饮,何时共醉玉东楼?”
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这本《知青咸淡录》,想起了2005年10月邹静之当时赠我这本书时的情景。
庞壮国也写过扎根书,立志务农六十年,一辈子不返城。那是在知青大返城的前两年。从内心里写的。后来上调到《黑河日报》,临离开农场时他深感羞愧,有一种叛变革命的犯罪感。但是搞文字工作这种诱惑太强烈了,心想叛就叛吧,以后不叛就是了。
最后得知我也是个文学作者时,他从书柜里取出这本《知青咸淡录》,在扉页上签下了:国春文友正,邹静之,二OO五年十月十九日。
干农活的累可以忍受,渴是最难忍耐的。连队来地里送水的人挑水过来,一路摇晃,两桶水挑到地头,只剩下两个半桶了。来晚了,一点也喝不到。后来,他们发现那些低洼的地方有一尺来深的积水,上面浮着一层苔藓和小咬,几次想喝下不了决心。有个叫狮鼻的同学想了个办法,他折了一根麦秆,然后伸进水里,过滤这漂浮物和小虫子,轻轻地吸着,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全班男生都这样喝,几天下来把一洼积水喝浅了。结果是,狮鼻一人得了痢疾,其他人一切正常。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zonghexinwen/2022/0808/917.html
上一篇:00后文学|守望痛痒(小说)
下一篇:志愿文学|走过四季,走过志愿者的时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