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学》栏目设置[06/29]
- · 《北方文学》刊物宗旨[06/29]
- · 《北方文学》征稿要求[06/29]
- · 《北方文学》投稿方式[06/29]
北方文学外文参考文献格式(西方论文格式)(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实,俄罗斯人血统上的蒙古成分,早己经稀释的差不多了,这种“白色蒙古人”的说法,更多指的是思维、文化和历史传承上,蒙古人对俄罗斯境内各族
其实,俄罗斯人血统上的蒙古成分,早己经稀释的差不多了,这种“白色蒙古人”的说法,更多指的是思维、文化和历史传承上,蒙古人对俄罗斯境内各族的影响等等。
(俄剧《索菲亚》里面,沙俄帝国的前身,15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上流社会的装扮就非常有蒙古特色)
客观看,在当今俄罗斯联邦那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大部分都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控制区域。而俄罗斯沙皇国的源头——莫斯科大公国的数代“大公”们,都被胁迫着主动向蒙古帝国俯首称臣,还得把自己的继承人——“世子”送到金帐汗国的大汗手下当“”。
这种“憋屈”的日子,一直过了两个多世纪。
整个13、14世纪和15世纪早期,蒙古人控制北亚和东欧部分地区长达24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蒙古人从社会、文化到国家组织架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边的斯拉夫民族。
当年,四大汗国里面,最靠近欧洲地区的,能直接跟欧洲人产生交集的,就是这个金帐汗国了。因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往往会把带着翻毛皮帽子,背着弓箭,骑马挎着刀,从东面跑过来的民族都看成了蒙古人。
而蒙古人好战,又经常“屠城”的习惯、“异教徒”的身份,让欧洲各民族对“蒙古人”这一称呼产生了天然的排斥和反感,甚至一度成了“野蛮”、“暴力”的代名词。而且,这种刻板印象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时期。
实际上,那个年月里,欧洲人能接触到的所谓的“蒙古人”,也并非是通常意义上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人士,而多为来自于金帐汗国的原住民——带有大部分突厥血统的,已经化了的鞑靼人,或已经成了穆斯林,突厥血统占支配地位的西征蒙古人的后代。
此情此景下,金帐汗国的大汗和统治层,也都纷纷放弃了老祖宗的喇嘛教,开始成为穆斯林。几代人下去,他们的鞑靼——突厥血统愈发占了支配比例,东亚蒙古人的样貌特征则越来越弱。到了中后期,汗国的统治者们,都是双眼皮、深眼窝、高鼻梁,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白种人长相。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的文献中,经常鞑靼和蒙古不分。于是,蒙古人又成了欧洲对中北亚、乃至东欧地区游牧民族的称谓。
从16世纪开始,东斯拉夫人迅速壮大,而蒙古各汗国却走向了衰落。于是,“文明开化”了的俄罗斯人,花了半个多世纪,就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
尤其是那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自从迎娶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小侄女索菲娅公主后,就犹如神力附体一般,彻底“完结”了金帐汗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把拜占庭的教奉为正统,即“”,同时号称莫斯科就是“第三个罗马”。
(俄剧《索菲亚》中,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的结婚仪式)
到了他儿子伊凡四世的时代,莫斯科大公也不愿意叫了,直接越级成了“沙皇”。
这个沙皇(царь),其中的“沙”就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音,咱们中文很传神的翻译成了“沙皇”。
这是因为,按照欧洲传统,只有带着罗马帝国血统的家族才能被称作皇室,统治者才能自称皇帝。显然,伊凡三世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侄女婿,那么他的后代自然也成了带有罗马血统的家族了。
(俄剧《索菲亚》讲的就是这段历史,但戏说的成分比较大)随后的17世纪,伊凡四世的外戚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自此,俄罗斯人踩着蒙古汗国的遗体,兵分两路,没几代人的功夫,就分别杀到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
然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因为俄罗斯帝国继承了金帐汗国广袤的领土,而在西化蒙古人的统治下,两种文明也在不断的交融,虽然血统上,俄罗斯人的蒙古因素不明显,宗教信仰也大相径庭,但行事风格、文化和思维上,俄罗斯人更像是个东方民族;加之,当年蒙古西征时给欧洲人流下的各种恐怖和负面的印象,进而也转移到了金帐汗国的继承者,俄罗斯人身上。
不过,要说血统比较纯,笃信喇嘛教的蒙古族人,俄罗斯境内还是分布着一些的。目前,俄罗斯设有多个蒙古自治共和国(类似咱们的民族自治区,并非独立的国家)。
跟其他几个都位于东部地区的自治共和国不同,最西边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竟然在哥萨克人聚集的高加索地区。
这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是乾隆年间,那些没“东归”成的“土尔扈特部”的后人。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繁衍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为沙皇、苏军和现在的俄军四处征战,目前的国家认同感还是挺强的。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zonghexinwen/2022/120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