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学》栏目设置[06/29]
- · 《北方文学》投稿方式[06/29]
- · 《北方文学》征稿要求[06/29]
- · 《北方文学》刊物宗旨[06/29]
00后文学|守望痛痒(小说)(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山里勤劳了几代的人们期望上天降下甘霖,滋润这逐渐贫瘠的土地。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种树也能够让天上降下雨水,更神奇的是,还可以涵养土地。
在山里勤劳了几代的人们期望上天降下甘霖,滋润这逐渐贫瘠的土地。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种树也能够让天上降下雨水,更神奇的是,还可以涵养土地。这是一群穿着鲜艳,脸上发亮,连头上也油光发亮的一群人说的,当地人都管他们叫“知识分子”。
真正种树的时候,村民们更是犯了难。
老李咽了咽口水,火蹭一下冒上来。“咋?你翅膀硬了,你还教育起老子了?俺好吃好喝供你上学,你就学这么个破玩意?”
二
老李吞了吞口水,缓缓地说:“咋了娃儿,俺从你一岁喊驷娃儿喊到现在,咋不能喊了?”
数年过去,北方的山坡上,杏花开得热烈。
把谷子拉回家,往往第二天就是碾场子的大事。几垧地的谷子总要一起碾。叫上几个亲友邻居,五六个人从一大早就开始在场子铺开麦子,一圈一圈地铺开,接着就是手拉牛车,后面套着石铸碾子,又是一圈一圈沉重地将麦子碾下来。往往此刻,老李就喊着老杨头,“扯一下缠在里面的杆子。”。
“你快些忙你的,俺树还要留着给俺做铁锨把子哩。”村上的干部犯了难,找来的几颗树苗种满大山显然不够。过了一段时间,来了几位把头梳得油光发亮的小伙子坐着装货的大车颤巍巍地从土路上开了过来,那是一车的树苗。
树活了下来,往日贫瘠的大山有了新绿,那些陆续离开的“知识分子”,却成了村民们对孩子们的期望,固执地守着土地的村民,开始期望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土地。
“我爸我妈还好着没?”男子还是微笑地问。
老李高兴得手舞足蹈,喝了酒更是失态,有次喝了点酒便跑到外面拉起一条狗跳起来,成了村里的笑谈。这样的事情做多了,老李在村子里口碑越来越差,明面上都喊他疯疯癫癫的,他却以为那些人是嫉妒老李家出了大学生,更是不加收敛。
“收麦,还在地里扔着呢?天要下雨……”
一天儿子打视频电话回来,老李便操着一口大嗓音喊“驷娃子”,他刚想喊“恁嘞个打电话有甚子事嘞。”,电话已经挂断。老李心里也一疙瘩,他确实看到挂电话前小李有一丝窘迫,也看到儿子背后黑压压地站满了人。就是看到有很多人,才要喊一嗓子嘛。老李这样想着哼起了秦腔。
电话一阵忙音,结束了通话。
“干甚?你们要往山上种树,为什么挖俺的树?”
杨大妈听完突然面色冷下来,“哟,咱乡里人,还以为城里人早忘了乡下还有个生他的爸妈!”杨大妈压制着情绪,指着铲羊粪的老人,哭着说:“你看,那就是你命苦的爸。”
“驷娃?”老头还是呆呆的,缓了一下颤抖的身子,可是依然还是呆呆的,喊了声驷娃。”
李驷才有一颗聪明的脑袋,全村的人都说李家烧高香了,家里有个文曲星。听到左邻右舍都这样喊自己娃儿,李家对儿子的期望更大了。李家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入秋,打谷。
留守下来的老人依旧耕着几亩薄地,年轻的人村子留不住,只剩下一辈子守着土地的老人。人少了,村子似乎也小了,放眼望去,山坡上却竖起了连串的电线塔,风力发电无休止地转着,老去的和新生的事物都在这片土地上驻守着。
这时,张家又开上了拖拉机,一群人传着那玩意还是四个轮子的。有天老李听到马路上传来“当当当”的声音,隔着老远就看见张万三满脸神气的模样。等拖拉机开到身旁时,老李喊“开这个不把路压坏了?”
电话那头,李驷才还在倒自己的苦水,老李默默地听着。“娃儿,哪怕你现在比不上别人,你也是过着你自己的人生。就算有人看不起你,你不要自个看不起自个。”
村里人见证了村子迅速地繁荣,政府拨了款,办了一个又一个养殖场。村民不用再靠田地里的粮食养活一家人,住进了他们自称为“小洋楼”的新农村里,每天还能去广场上跳广场舞。
傍晚时分,村道上便会有一个消瘦的老头背着一个破旧的背篓,手里拿着一个小铲子,一边蹒跚地走,一边把路上的羊粪铲到背篓里,嘴里常常很模糊地喊着“丝……要暖炕……”
再次接到小李打来的电话,是第二天晚上。这次老李和颜悦色地说:“驷娃子,咋了?”只听话筒里传来儿子的一句:“爸,以后不要喊我小名,也甭在外面老是看人就夸俺。”老李顿时脸拉了下来,一股子怒气便冲到胸腔。
身后传来一连串的咳嗽声,老李拖着病躯,费力地说:“不打了……他心里只要过意得去……”老李明白,他老伴也明白,这个电话打不通了。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zonghexinwen/2022/0711/916.html
上一篇:“新文科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北
下一篇:北大荒传书 | 诗人赠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