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2)

来源:北方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唐朝年间,确实是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不单是混了个熟脸,更开始尝试种植,从中唐起,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加上商贸往来活跃,棉花种植也就跨

唐朝年间,确实是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不单是混了个熟脸,更开始尝试种植,从中唐起,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加上商贸往来活跃,棉花种植也就跨越边疆界限,开始在中国内地铺展开,当然主要还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种的尤其多,还开始以棉花来收税,当时的棉布,也就多了一个称呼:南货! 而棉花的方便之处,也令国人越发体会,以元朝农学家王祯的赞叹,这东西不用像养蚕那么费劲,而且种了就保证长,种好了产量也有保障,看着稀罕其实比丝絮更合适。也就是在元朝,棉花也不止是南货了,北方的陕西地区,也开始种起来。种的多了,也就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穿得起了。 之所以又跨这一步,也因为一个伟大的女人:黄道婆。这位南宋年间上海贫困人家的童养媳,为逃婚躲进了海船,接着就稀里糊涂拉到了海南岛。这次意外出逃,却成了中国棉花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后的三十年里,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海南学尽了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且和汉民族先进科技完美对接,三十年后她叶落归根回到上海老家,不单带回了棉纺技术,还升级了新型棉纺车,她开发的棉纺车,比英国人早五百多年,中国的棉纺产业,顿时突飞猛进!

这事多重要?在她之前,棉花种植虽说普及了,但棉布生产却还麻烦,自此之后,棉布真成了规模化生产,原先是精美奢侈品的棉布,这下生产率突飞猛进,一下华丽转身变生活用品,上海,更成了中国棉纺中心,一句俗语流传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但是,这句俗语确切说,在黄道婆生活的元代,还没有实现! 因为棉花全国普及的最后一个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种植量不够。虽然种了很多,但主要还是南方地区,北方基本少见。棉花不够用,绵纺机再开工,也只是空转! 解决这个大障碍的人,却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铁腕帝王,一辈子办事强硬,又是农民出身,吃够了饥寒交迫的苦,登基后的一个理想,就是不能再让百姓穿不暖。蒸蒸日上的棉花产业,让他动了心思!于是,他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这问题:全国强制种!

如何强制?明初国策,全国的自耕农,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地以上的,则要加倍种,而且绝不让你白种,种多了有奖,收成好还能免税。 不种?充军流放坐牢?随便挑! 而且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到这时,种棉花的学问,早已经验丰富,就是在朱元璋手里,来一次大爆发,而且朱元璋本人,对这事更细致,大批技术员下村,专门改良土质土壤,不管任何办法,一定要把棉花种出来!这个意义多重要?以朱元璋原话说:如此十年,吾民贫者少矣! 于是,完美的爆发,换来了完美的成果!仅朱元璋在位时,中国的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就成了井喷发展,在朱元璋在位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都是棉花的重要产地,棉纺织品更从此物美价廉,走进千家万户。到了明朝中期,大学士邱浚就赞叹:棉花已经遍布天下,南北都可以种,棉衣不管贫富都可以穿。当年那被作为神秘奢侈品,令我们先辈如仰望珍宝般仰视的棉花,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

不单是走入寻常百姓家,从明朝中期起,棉布更成了中国的对外品牌,甚至大有叫板丝绸之势,明末仅向菲律宾一个地区出口的棉布,每年就有一万匹以上,那条古代海上航线,我们常说丝绸之路,东南亚人还有一个新称呼:棉布之路! 今天好些人说起中国文化,最爱说的,就是国人的保守,封闭,自大。这些毛病,近代让国人吃够了苦头,可那真是我们根上的毛病?不妨低头瞧一瞧,冬天里的棉花哪里来的?也有人在感慨,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不妨问一问:我们的老祖宗,怎么种棉花的。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zonghexinwen/2021/0226/663.html



上一篇:在这些馋哭成年人的文学作品面前,下饭剧就是
下一篇:《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二:隋

北方文学投稿 | 北方文学编辑部| 北方文学版面费 | 北方文学论文发表 | 北方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