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学》栏目设置[06/29]
- · 《北方文学》投稿方式[06/29]
- · 《北方文学》征稿要求[06/29]
- · 《北方文学》刊物宗旨[06/29]
方文的诗歌创作(8)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次是顶针、对举与互文手法的运用。这几种修辞方式是乐府民歌的常用手法,目的是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与和谐美。方文也时常运用这样的写法,
其次是顶针、对举与互文手法的运用。这几种修辞方式是乐府民歌的常用手法,目的是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与和谐美。方文也时常运用这样的写法,如用顶针修辞的有:“岂知令节弹指过,徘徊客舍中心悲。客舍徘徊悲尚可,惊心三月连烽火”[1]139(《七夕归思》)。“一朝群盗入巉岩,苟全性命戕两手。两手虽戕尚能持,终日作字细如丝”[1]148(《罗溪访詹锡卿有赠》)。“风沙倏起箭满眼,相期采药西山阿。西山草木钟神秀,何事苦吟人太瘦”[1]143(《与治五十》)。用对举修辞的有:“前年寒食杨柳青,有客同舟归敬亭。今年长至雪霜白, 归舟又负敬亭客”[1]129(《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去年禊日在真州,与客沽酒临江楼。今年禊日在牛渚,客亦送酒停行舟”[1]122(《禊日牛渚》)。“去冬我自秋浦来,君舟恰向宛水开。今春君到白门里,我复扬舲之宛水”[1]122(《喜冯歉然归自白门》)。用互文修辞的有:“既啖东家犬,又咋西家豚”[1]86(《暑夜行》);“朝看河水奔,暮听河水响”[1]111(《将去彭城留别魏少尹竟甫》);“朝饮澧水泉,暮食梧桐食”[1]16(《彭燕又宾》);“左顾金琅玕,右盼貂襜褕”[1]15(《陈卧子子龙》)。
第三是表达方式的相似,包括意象的使用和意境的创造。汉魏乐府和古诗由于直接从当时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已成为文人诗的滥觞,其中一些意象和意境在反复使用后被经典化,成为汉魏古诗语言的标志。比如《陌上桑》一诗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3]的楼中美女意象,方文据此作“夹巷何逶迤,层楼亦嵯峨。楼上有好女,自名为女萝”[1]34(《无题》)。又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2]1037的远客遗书意象,方文据此作“有客江上来,贻我尺素书。借问贻者谁,书中复何如”[1]57(《重至太湖访李明府溉林先生》)。再如《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中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1]1112的蕙兰意象,方文据此作“良人苟搴采,虽晚亦何疚。但恐随秋草,寂寞委园囿”[1]30(《送三兄仁植先生应召北上》)。至于方文的《邢孟贞复去白门予送之郊外赋此》云:“人生如枯蓬,飘飖随风沙。朝犹同一隅,暮乃在天涯。临别不忍发,握手长吁嗟。君髩已成雪,我发亦将华。俱非少壮年,安得久无家。仰视浮云阴,白日忽西斜。徘徊歧路间,飞飞羡归鸦。”[1]53无论是在意象的使用上还是在临别意境的创造上,都与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中的一首十分相近,苏李诗云:“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1]1118
孙枝蔚曾评方文的诗:“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1]843陈维崧也称其诗“字字精工费剪裁。”[1]843而方文那些看似极平常的诗句确实也不是偶然为之。他的“凛凛岁云暮,北风凄以阴”[1]31(《严子餐招同王宇安曁令嗣茂远朱岷左左岱观夜集有怀亡友子岸》),首句直接用《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首句“愿为双鸿鹄,比翼凌风起”[1]15(《石桥怀与治》)。“愿为”句直接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的“愿为双鸿鹄,奋翅其高飞”[2]1111;“游鱼怀旧渊,飞鸟恋故墟”[1]48(《久不得子留消息》),化自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暧暧湖上村,漠漠湖中山”[1]53(《石臼湖赠邢孟贞兄弟》),化自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40;“茅屋八九间……桃李阴门前,松竹环后墟”[1]93(《田居杂咏》),同样化自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40。太多与前人相似的诗句,此处不一一列举。方文化用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句子,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对经典诗歌的体验中,唤起读者对以往经验中“诗美”的体验,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显得古意盎然,洒脱流畅。但正因如此,诗歌应有的新鲜感却流失了,语词和意境显得陈旧。好在嵞山先生抒写一生经历,诗中熔铸性情,才能自成一家风味。
(二)对杜甫、白居易的模仿
方文早年学杜甫,后又学白居易,他在《初度书怀》里曾自豪地表示:“夕闻杜陵叟,降生乃壬子。厥后香山翁,生年亦复尔。相去六十载,英明千古峙。我生幸同庚,性情复相似。酷嗜二公诗,诗成差可拟。”[1]58方文认为自己的诗与杜、白二公相去不远。这种相似,一方面表现在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平易上。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qikandaodu/2021/0329/730.html
上一篇:方文竹的诗
下一篇:试论方文遗民诗及其遗民思想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