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学》栏目设置[06/29]
- · 《北方文学》投稿方式[06/29]
- · 《北方文学》征稿要求[06/29]
- · 《北方文学》刊物宗旨[06/29]
方文的诗歌创作(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因要反对空谈心性,要求学问之实,所以方文的诗歌有向宋诗回归的倾向,这首先就表现在其诗歌透露出的“理趣”倾向上。关于诗中之“趣”,明代公安
因要反对空谈心性,要求学问之实,所以方文的诗歌有向宋诗回归的倾向,这首先就表现在其诗歌透露出的“理趣”倾向上。关于诗中之“趣”,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曾对此有如下表述:“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6]公安派的诗歌往往追求所谓“天趣”,认为诗歌不能关乎学问,而要从自然中得出旨趣和韵味。方文的诗歌也有“趣”,只是这种“趣”是和观察生活、探究真理相联系的。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说:“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长形,而有长理。”[7]又在《上曾丞相书》中主张“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7]1378,极力推崇文艺作品中对“理”的阐发。在宋人看来,诗歌中的“理趣”就是要求诗人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生意盎然的形象描绘中窥破事物的本质,体现出精妙的智慧和意味深长的哲理。方文确实有不少诗歌善于说理,能从独特的景致和事物中悟出一般性的人生哲理。像《惠泉歌》,诗人走访相传酿酒极好的惠泉,却发现两口泉一甘一苦,世人不明此景,只要闻说是惠泉便称甘美,其实惠泉甘水与自己居所的泉水也并无二致,方文最后说:“乃知山水亦有幸不幸,所居冲僻是其命!”[1]129又如《三叠泉歌》,诗云:“玉川门内看三叠,飞泉喷薄由层峦。九云屛前看三叠,急流奔泻在深湍。乃知世间本一物,随人上下殊所观。我今更蹑五峰顶,从此眼界如何宽。”[1]153诗中讲角度不同,所见事物的面貌也不相同,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多有类似,只是苏轼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处庐山之中,方文却跳出一层,说立于绝顶之上,便可以放宽眼界,把握事物的全局。方文做得最为绝妙可喜的是他的绝句,绝句由于篇幅的短小,要求诗人用最精简的语言,提炼“最富孕育性的顷刻”,将刹那之思闪现的火花灌注以永恒的生命力。方文的《春日即事》言:“桥东挂酒帘,桥西焚纸钱。生离与死别,都在绿杨边。”[1]475短短四句,即事而说,却将人生的空漠与无奈、万物的无情与无私都表达了出来。又如《玉河》:“海岱门前车碾尘,玉河桥畔柳摇春。春来几个闲行者,千万亿人无一人。”[1]619感叹人人皆为生活奔忙,辜负了大好春光。又如《桃花村戏答阎古古》:“桃花村口三路叉,双塚新阡司寇家。只许桃花笑人耳,游人谁敢笑桃花。”[1]1158表现人生与自然相比时显现的无常与无力。方文的这些诗,不涉议论,却表现出极精妙的人生智慧,是理趣诗的绝好范本。
方文的诗歌因追求信手信口,所以于格律、对仗等诗歌的外部形态并不重视,因而也形成了 “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以文为诗”肇始自杜甫,发扬于韩愈,至北宋则发扬光大。方文诗多叙事,最好用此法。嵞山诗以文为诗,将散文的句法、章法引入诗歌中来,如《启一子建作连理图赠予赋此答之》“君子谓是孝德之所至,小人谓是富贵福泽之几焉”[1]115,打破诗句固有的停顿而代之以散文句法。又如《莲池种竹歌》[1]175,本写种竹之事,却从“二月之晦前三日,奉吾母柩归攒室”开始写起,又写种竹的缘由,“只缘东北隅少亏,秋冬忍受朔风吹。欲补以松长不及,皆云种竹深相宜”,之后才写到种竹之况“冒雨移来十数竿,千枝万叶仍相续。雨晴日出影萧萧,又恐风吹根动摇”,最后写“儿今避雠出门去,吩咐园丁好护持”。从头到尾,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是将诗歌结构散文化,如不讲对仗,单行直下,且下笔不能自止。方文还爱在诗歌中叙事、发议论,如《驯鹤亭诗》:“自有彭城来,即有云龙山。如何宋以前,名不著人间?直至张山人,作亭曰放鹤,苏子记以文,其名始磅礴。乃知山川秀,必待诗人传。设不遇文人,草木空云烟。吾友魏少尹,畴昔擅风雅,治河来此州,登临更潇洒。筑亭官舍中,亦以驯鹤名。仕隐虽殊途,饮啄同一情。仕者意取驯,隐者意取放。其人总清远,于物等闲旷。顾昔隐者亭,太守为属词。今也少尹亭,复征隐者诗。以我似孤鹤,驯放如君意。君诚苏子瞻,我愧张天骥。”[1]112全诗属于叙事,交代前因后果,偶涉议论,浑不似诗,几成一篇短文了。
总之,方文的诗歌在语言的表达和直抒性灵这两点上是契合明代的诗学潮流的,但方诗以“理”自持,又重视学问根底,这与其生活的特殊时代是分不开的。方文的诗歌书写遗民之悲和一己之性情,语言平实,多作叙事,是明清之际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值得后人对其诗歌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qikandaodu/2021/0329/730.html
上一篇:方文竹的诗
下一篇:试论方文遗民诗及其遗民思想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