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北纬四十度》用文学修筑“长城”

来源:北方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中国而言,“北纬四十度”是一条神奇的地理带——在它的南方,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在它的北方,飞马驰骋,自由奔放。不同的族群、文明通过那一条地理带,相互打量着对方,

对中国而言,“北纬四十度”是一条神奇的地理带——在它的南方,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在它的北方,飞马驰骋,自由奔放。不同的族群、文明通过那一条地理带,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也加入着对方。

相较于历史记载,文学书写如何抵达这条地理带?近年来文学批评家陈福民陆续在《收获》专栏发表一系列随笔,围绕以长城为标志的“北纬四十度”地理带,“打捞”延展出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李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刘渊、孝文帝拓跋宏、安禄山、王振等历史人物故事,融入对“民族竞争与融合”的思考,悉数收录进新书《北纬四十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陈福民发现,北纬四十度正好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基本重叠,“定居于北纬四十度以南的汉民族多次修筑长城,在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壤的地方,御敌于国门之外。有两次例外,一是蒙古人建立元朝,一是满清入关。只有在这两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一统中国时,长城失去了抵御外敌的意义。在元朝和清朝之外,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在修筑长城。”他谈到,过去讨论北纬四十度,讨论长城,“多是侧重冲突的,封闭的、对立的存在。从汉匈之争开始,打来打去,但我认为那其实是一条文明交流的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夏文明是极具包容性的文明,写作也是希望拓宽我们今天对中国和世界的理解。”

从公元前300年的赵武灵王直至17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书中所处理的题材,历史跨度很大,话题容量繁巨。“读历史需要很缜密的心思,既要条分缕析,又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更广阔的空间合理想象推断,特别是给历史典籍中的古代人物拓宽容纳的空间。我们读历史,要对历史抱有一种同情,这是文学的强项。”比如,他将司马迁对李广的书写定义为“失败者之歌”,此人基本没有打过胜仗,经常丢盔卸甲损兵折将,但即便是失败者的悲情故事,司马迁是特别同情李广的,在李广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情怀。“这也是文学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评价,《北纬四十度》中不仅有大量的案头阅读,还有作者真正的实地行走。“他用文字在纸上建起一座文明的长城、文化的长城。书里写到的很多地方作家都去过好几次,从饮食、服装,到文化、艺术、边塞诗等方方面面,写出了他沉甸甸的感受与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金理观察到一个现象——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升温,大家似乎觉得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门类很难回应急速变动的时代了,或是跟公众生活对话,“需要非虚构给文学输血,那么文学又能够为非虚构带来些什么?”他认为,《北纬四十度》的非虚构书写为当下历史写作作出了积极探索。

陈福民谈到:“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古代,我们生活在21世纪。文学这份事业的自由也带来了它的难度,比如说心理分析,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对不少古代人物,我们已有定论,为什么还需要重新看待讨论?”在他看来,文学可谓农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价值最稳定,文学在处理价值问题时游刃有余,写出来的文学作品足以构成每个人理解世界与自我的知识。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虚构、非虚构的变化与当下世界的变化也息息相关。

“这个变化没有把虚构的门关死,留了一半,还有一半给了非虚构。”他认为,非虚构确实能把那些鲜活的,打动当下经验的东西,作为初级知识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求知需求,“但还有一部分是情感需求。虚构如果不能跟上‘位移',找到稳定的表达形态,就会有一定难度。非虚构就相应填补了其中的缝隙。”

他坦言,写作中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是在基本事实层面力争不出硬伤,“不能让人家觉得文学就会瞎编和虚构,那就是我给文学丢人了。无论是地理学、历史学还是民族学,都有现成的专家。如果你仅仅是想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去看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的学术著作就够了,那文学还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前提下,我要做的,就是比他们写得好看。”

陈福民希望,找到一个渠道让高深的知识下沉,在普通读者与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冷门的知识,变成可触摸的、可感受的,同时又因文学而变得特别好玩的知识。”他期待着。


文章来源:《北方文学》 网址: http://www.bfwxzz.cn/zonghexinwen/2021/1103/870.html



上一篇:李敬泽《跑步集》:抽象开题,挥洒文学与人生
下一篇:《有生》作者胡学文获颁“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

北方文学投稿 | 北方文学编辑部| 北方文学版面费 | 北方文学论文发表 | 北方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北方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